rc="images/nban.png">
院系介绍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



学院简介

东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成立于2023年6月,是东北石油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强陆-拓海-壮新”发展战略的标志性成果。学院下设3个教学机构: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储能科学与工程系,2个管理机构: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组。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相关学院共同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及化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45岁以下教师27人(占比77.1%),其中具有博士学历24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8人,二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与青年学者2人,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指委委员1人,省教学名师1人。学院聚焦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围绕产能、储能、用能及节能等环节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新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CO2捕集分离及利用、储能与节能、特种功能材料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级教改项目等各类课题7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在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Chem Eng J、Nano Energy等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学院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的重要论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全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培养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所属院系: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荣誉:

国家一流专业


专业特色: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研究能源的生产、传输、转换、储存与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包括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生产;能量转换设备(如泵、压缩机、风机、换热器等)的设计与应用;动力生产设备(如汽轮机、锅炉等)的控制;能量的传输技术与管理等。

本专业有40余年办学历史,始建于1986年,1986年-1990年招收石油矿场机械(涡轮机方向)本科专业,1994年招收热能工程专科,1995年后与建环专业共同培养热能工程方向学生,2011年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恢复招生,2012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90年获热能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点,2006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批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2015年热能工程获批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专业以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坚持科教融合,形成了专注于高寒地区石油石化行业及能源行业的能源有效利用特色。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发展,构建学科支撑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优势转化机制。毕业生就业去向包括能源动力行业、石油石化行业、机械制造行业、高校企事业单位等。毕业生专业评价满意度高,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专业为行业及能源经济发展培养了优秀的管理者及技术骨干。

师资队伍:

经过40余年建设与积淀,本专业凝聚了一支具有大庆精神特质、业务素质过硬、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全部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教学名师1人,龙江学者1人,校教学名师1人。拥有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


科研平台:

(1)黑龙江省校企共建节能技术研发中心


(2)黑龙江省建筑能效测评中心



培养目标:

立足行业,服务龙江,面向全国,培养适应我国能源战略需要,具备能源动力领域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能在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胜任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科学研究、运行控制、管理、咨询等工作,具有大庆精神特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备工程师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影响因素,提升专业技能,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解决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2:能有效运用不同学科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手段解决能源动力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能成为所在岗位的技术中坚力量。

培养目标3:具备团队精神,具有沟通协调及管理能力,能够协同并领导团队完成目标任务;

培养目标4:具备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在职业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满足能源动力领域相关行业发展需求。


核心课程:

1.工程热力学          2.传热学(双语)          3.流体力学

4.热工测试技术         5.汽轮机原理            6.太阳能利用技术

7.热电联产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毕业生能在石油石化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及新能源等能源动力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主要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建、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电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TCL、格力电器、比亚迪等企业。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等。


优秀校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目前已培养学生2000余人,涌现出了像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宏伟热电厂厂长韩庭秀、中油电能热电二公司总工文军、辽河油田辽海集团总经理张立新、吉林油田热电厂热力公司书记苏平凯、吉林油田总机厂分厂厂长徐俊、楚天学者毛前军、青年龙江学者赵海谦、东北石油大学教务处处长成庆林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所属学院: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荣誉:

东北石油大学一流本科专业


专业特色: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在原高分子化工基础上,2003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2004年招收首届本科生。2021年获批东北石油大学一流本科专业。专业教师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省教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多项,部分研究成果获工业化应用。近几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油田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化工新材料是本专业的三大特色方向。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在校生208人,其中2024年招生67人。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积淀,现有专业教师共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专业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现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具有大庆精神特质、业务素质过硬、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科研平台:


(1)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全国重点实验室;


(2)能源转化与利用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



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以较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变化,满足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需求,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聚合反应工程、聚合物成型加工、聚合物研究方法。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到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建材、汽车、包装、航空航天、军工、轻纺及医药等系统的科研(设计)院所、企业从事塑料、橡胶、化纤、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以及为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电材料、精细高分子材料和其它特种高分子材料。就业单位主要有:中石油下属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大庆炼化、大庆钻探等公司,中石化下属扬子石化、齐鲁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等,各地区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等,中海油下属天津分公司、惠州分公司、安全技术服务公司等,以及壳牌、康菲、道达尔等国际石油石化企业,另有学生进入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比亚迪、京博新材料等大型企业工作。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


优秀校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目前已培养学生1000余人,涌现出了具有东油精神的优秀校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所属学院: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专业荣誉:

国家战略新兴专业


专业特色: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响应我国新工科建设战略以及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紧扣 "双碳" 目标对储能领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2024年,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成功获批该本科专业,同年9月,我校迎来首届"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本专业依托学校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等能源领域积淀深厚的优势学科,以及在行业内的显著影响力,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深融合、强创新"的鲜明教育特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为学生筑牢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在此之上,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存储关键领域,系统传授储电、储氢、储热等核心方向的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着力培养学生在储能领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使其能够适应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储能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在校生66人,其中2024年招生65人。专任教师5人,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者5人,国外进修学习或工作经历者3人。包括:龙江学者青年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黑龙江省青年创新研究团队1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


科研平台:


(1)能源转化与利用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


(2)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



培养目标:

立足国家 "双碳" 战略与龙江全面振兴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能源架构转型重大部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大庆铁人精神特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系统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原理,具备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完整知识体系,着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国际视野,形成解决复杂储能工程问题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在新能源与储能、能源动力工程、储能系统设计等领域,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基础、储能原理与技术、储能系统设计与优化、储能系统测试与评估、储能材料与期间。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紧密对接国家 “双碳” 战略及能源产业升级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特色与行业发展趋势,主要就业单位涵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储能技术龙头企业,国家电网、中石油等能源电力与传统能源转型企业,中科院相关院所及地方能源设计院等科研机构,哈电集团、黑龙江省能源投资集团等区域重点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高校等公共服务领域,覆盖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岗位。


毕业生主要深造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科研机构,研究方向覆盖电化学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储热技术等前沿领域。


优秀校友:

暂无毕业生